一、背景分析
2020年是我校圆满完成上一个十年发展规划的一年,新的教育形势和改革发展纲要为高中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促进我校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特制定2020—2030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确立“立德树人,培养有民族特质、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坚持高质量立校,走多元特色发展之路”的办学路径。不断提升学校发展的内涵,促进我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三、总体目标
1.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建设环境优雅、条件优越,师资优质、成绩优异的“四优”学校。
2.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积极贯彻坚持“质量奠定发展基础,名师引导发展之势,文化铸就品牌之魂”的办学策略,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办学理念先进、师资队伍精良、素质教育改革领先、教学质量上乘、文化底蕴丰厚的现代化高中。
四、具体目标
(一)基础建设工程
1.目标任务
在充分利用现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改造基础设施,改善教育教学设备,推进学校现代化、生态化建设,确保办学条件保持全市先进水平。
2.实施措施
(1)校园南扩——对照省重点普通高中评估标准,配齐室内所有设施。
——新建综合楼一座、餐厅楼一座、宿舍楼一座、体育馆一座,新建标准操场。
——遵循生态原则,科学设计植物配置,创设植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努力争创国家级绿色学校。
(2)加强学校现代化建设
①改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构建校园电视系统。配置电视演播室及转播间,实现学生自主演播电视节目,转播、录播电视资源。
——配置一个课件制作、视频资源编辑室。
——更新实验、语音、电教、计算机等教学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因特网和多媒体制作室,实现与省市教育信息网络联网。
②建设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
——改造校园网络工程,以无纸化办公、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化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建立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覆盖全校的校园主干网络。校园主干网与因特网相连,形成机构合理、内外沟通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
——加强学校网站建设,推动学校信息化发展。
③建立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平台
——建设数字化学校管理系统,实现校务、教务、总务管理电脑化。全校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发布公告、通知、工作日程安排等;教务处可利用网络进行教与学的信息处理;教师可用电脑实行教学评价与学生信息管理;学生可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选课和了解各科的学业评价信息。
——实现校园一卡通工程。通过师生校园卡实现身份验证、图书借阅、就餐、洗浴等一卡通用。
④建设校园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
——建立校园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师电子备课系统和多媒体教学系统,构建教学资源与制作平台,实现多媒体教学并提供现代远程教学。
——构建校园计算机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建立新课标资源库;初步建设教学资源库,学校主要课程的教案、试卷、教学录像输入电脑,推动校本课程滚动发展;初步构建文件传输、资源共享、视频点播、网络备课等系统平台。
——完善网络教学系统,建设智慧教室,推进网络教学。
——实行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信息资源,开展自主性、研究性学习。
⑤建设数字化图书馆
——建成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图书网络,通过校园网络实现各电脑终端查阅电子书刊、文献信息,为校内外师生、科研人员提供信息服务。
——配置两个各100座的电子阅览室。
——每年购买新图书(含电子版)5000册。
(二)管理体制完善工程
1.目标任务
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管理和保障系统,坚持规范精细、务实高效的管理原则,加强服务意识,增强学校内部活力,实现学校管理的人文化、民主化与科学化,逐步健全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
(1)树立“人文、民主、法治、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坚持依法治校、民主办学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监督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分级聘任、分层管理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健全学校党组织对学校重大决策的审议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教师民主治校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以及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档案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
(2)建设一支精诚协作、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高效务实的管理队伍。
2.实施措施
(1)加强管理体制的建设
——全面实施党委监督下的校长负责制。
——建立和健全校务委员会审议制度。
——加强行政班子理论学习和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素养,提高教育决策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
——增强工作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建立干部责任制。核定干部岗位和人员编制,明确“三定”(定岗、定责、定人)。制定和完善《临沂第十八中学干部评价方案》,实行中层干部考评、考核制度,建立干部聘任岗、轮岗和进退机制。干部要深入教学第一线,继续实行教干包学科、包年级制度。
——深入贯彻看人看工作、工作看成绩的用人评价机制。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根据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全面实行教职工聘任制,优化教师队伍。
——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公正的聘任方案以及与教师聘任相适应的保障制度,坚持“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形成能广泛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人才流动机制和竞争机制。
——完善《临沂第十八中学教师评价方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及科研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教师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实行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评价办法,以教师的综合表现作为聘任依据。
(3)建立岗位责任制
——围绕学校教学中心优化岗位配置,形成职责明确的岗位体系,建立科学、明确的工作责任标准。
——实行“三定”(定编制、定岗位、定任务)。
——实行岗位聘任制。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用合同书,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及权利。
——实行目标管理法。依照岗位目标责任和教师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
——落实与目标责任制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
(4)建立与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教代会和工会的民主管理作用。定期召开教代会,发挥教师治校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开展民主评议,增强教代会和工会民主管理和参政议政的力度。
——充分发挥教师治校委员会在推动学校民主、科学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学生会职能,让学生、家长、社区有效地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并监督学校的工作。
(5)创新学生评价制度
——建立学生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学生学业水平发展报告的填写,完善“临沂第十八中学学生学分认定方案”、“临沂第十八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方案”、“临沂第十八中学学生成长记录袋实施方案”,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形成学生参与、过程开放、方法民主的发展性评价。
(三)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1、目标任务
经过努力,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敬业乐教、治学严谨、知识广博、善于创新、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1)提高学历层次。到2030年,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30%,大学本科学历达到100%。
(2)更新教育理念。适应素质教育需要,顺应新课改潮流,了解现代教育理论。
(3)掌握现代教育技能。加大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力度,在教学过程中能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4)保持合理的年龄结构。在教师队伍调整、提高过程中,进一步保持合理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
(5)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学校定期组织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训,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各个层次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通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科研素质提高。
(6)培养学科带头人。大力推动名师建设工程,着力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并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2、主要措施
(1)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师德建设
——进一步加强学校党委、各党支部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全体党员及教师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
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建立一套科学的师德考核办法。采取领导测评、教师互评、学生参评、家长联评相结合的办法,将师德评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
——树立师德标兵。通过评选师德标兵、开展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报告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升师德水平。通过示范与学习,进一步促进教师爱生爱校爱事业,健康发展,为人师表。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开拓精神、合作精神、奉献精神、学习精神。树立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
(2)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树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使全体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给予同等的关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化开放与竞争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密切关注教育理论发展动态,邀请专家、学者到校作学术报告,开阔教师视野,促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及时更新。
——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上不断创新,形成个人特色。
——定期召开全校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构建教师教学反思、专业成长的平台。
(3)全面实施教师进修和培训计划
①建立培训管理制度
——落实《临沂第十八中学教师培训计划》,对全体教职工分阶段实施全员业务进修和培训。
——建立教师进修和培训的激励机制,落实奖励措施,鼓励教职工学历进修和岗位培训。
——严格培训制度。由校长室负责考核培训,教导处建立教师成长档案。
——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制定“骨干教师培养方案”,实施“骨干教师培养措施”。
——继续推动“名家名生进校园”活动。通过专家引领,不断拓宽视野,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推进“名师工程”。遴选学校“名师”,争取更多教师进入省、市“名师工程”行列,扶持若干教师成为全国名师。争取到2030年培养一批国家级或省市级青年骨干教师、省市级优秀班主任;建成一支能够承担市区级兼职教研员任务,承担公开课、研究课和观摩课任务,在临沂市有较大影响、高素质的骨干教师群体。设立名师工作室,为名师发展创造条件,推动“名师”成为“名家”。发挥名师品牌效应,带动青年教师成长。
②确定培训原则
——要把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培训内容要切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既要有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法律法规内容,又要有学科内容、专业知识、校本内容等。
——培训形式要灵活。要有进修、自修、讲座、办班、座谈、讨论以及出外考察和聘请专家、杰出的同行来讲学等。
③培训内容与形式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为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拓宽理论基础。鼓励教师理论进修,教师根据不同学科精读教育理论名著。
——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改理论,深入开展新课改教师培训活动,增强教师实施新课改的校本研究能力。
——加强新教师上岗培训。根据教师必需具备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确定培训专题,定期组织岗前培训工作。
——根据学校教学特色培育需要,加强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科目教师的培训工作。
——根据教学现代化要求,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全员培训。计划到2025年,80%的教师达到信息技术教育高级水平,100%的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制作开发教学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每位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学校举办“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年轻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实行“导师制”,聘请资深教师为青年教师的指导老师,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分层次指导,加快对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节奏。
——要求教师参加校本教研。学校建立教学研究室,规范校本培训要求,将教师参加校本科研、撰写各类论文、出版各种著作(教材)、制作各类教育教学软件等按一定办法折合为一定的校本培训学时进行管理。
——采用短期脱产、自主学习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等培训形式,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开展分类培训。
——建立教学观摩、评选平台。每学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比武、优质课评选等活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实行教师交流制度。选派教师赴名校学习,学习优良教风学风。邀请名师来我校上课,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4)完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
①加强教师考核
——按照有关规定,对每一位教师实行公正、公平的考核。
——将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与教师的职务评聘、奖惩等挂钩。通过考核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②健全奖励制度
——大力表彰和奖励优秀教师。对开拓创新、成绩突出、为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重奖”。
——奖励分配向一线教师倾斜。
——对各种教学竞赛活动的获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课程体系建设工程
1、目标任务
(1)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为学生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服务,推动学校健康发展与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2)以课程建设为重要内容打造学校文化,构建学校隐性课程。
(3)建立课程开发、管理、实施和评估的组织与制度。
(4)通过学校课程建设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
(5)培养一支课程研究与开发队伍。
(6)培育和开发一批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
(7)为学生提供质优、量多、特色鲜明的选修课程。
(8)积极吸纳与利用社会课程资源,促进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协作。
2、具体措施
(1) 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
——学校成立“学校课程建设委员会”,负责全校课程的管理、实施和评估工作。
——制订详细的课程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
——确立与保持合理的必修模块、选修模块的课程开设比例。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安排课程。防止学生偏科。
——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学生学会随着自身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学习计划,使其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需要。
(2)形成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①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从学校实际出发,整体规划、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以适应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均衡性”:按照本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确定适当比例,均衡设置课程门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
——“综合性”: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合学校实际;探究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研究性学习,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良好审美心理和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初步开发能力,提高技术素养。
——“选择性”:开设数量足够的选修课,扩大课程选择范围;增加教师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建立学生选修课程体系,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选修模块开出率超过80%。
②国家课程规范化
——在积极利用原有学科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的要求,规范化地实施必修课程,以保证达到国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水平。
③地方课程系列化
——地方课程分成通用和专题两个部分。通用部分包括省内普通高中都适用的地方课程,要以综合课程形式设计公民道德规范、法律常识、安全教育、人口与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国防教育、科技教育、艾滋病预防和禁毒教育,以及山东临沂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等若干教育模块。专题部分要在通用课程教学基础上,围绕特定教育内容和要求进行教学。要根据不同层次要求,形成省、市、校地方课程的一个系列。
④校本课程特色化
——从当地社会需要、本校实际、学生现状和资源状况出发,合理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学校特色资源、学科优势资源,积极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和社区资源建设校本课程,努力形成学校的课程资源体系。
——成立校本课程建设小组。建设小组作为学校的常设机构,负责校本课程和综合活动课程的总体规划,分阶段、分学科、分专题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开发进行全过程的监控、指导和协调,推动校本课程的新陈代谢,保障课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实行教师申报、学校立项、专家评审、学生试用等办法。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学习规律,适应学生发展需要。
——校本课程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校本课程的评价以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
——校本课程要真正体现本校特色,与学校实际、办学特色、发展目标一致。充分调动课程开发力量,努力打造自己的课程品牌,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
——实施艺体课程选课走班,强化体育锻炼,丰富运动项目和校园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落实“2+1”工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的具体要求,探索艺体常规教育选课教学,按照教师专业特长,整合教学资源,同时开设必修课和多个艺体选修课程,让学生一年掌握一项技能,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⑤积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重点抓好学生社团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大力开展体育、科技、文艺、美术、学科兴趣等课外活动,建立文学社、书画院、合唱队、乐队以及学校篮、足、乒、排球队等学生社团,鼓励各学生社团通过参加各级竞赛与表演、发表作品、出版专刊、组织专题成果展示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将课外活动评价纳入对教师和学生的整体评价系统中。
——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临沂第十八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按照国家新课程计划在各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确立总体目标和各学科年级具体发展目标。
(3)建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的保障体系
——建立课程管理机构和制度。建立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士等共同参与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管理机构。积极争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部门和专家的指导和支持。由教务处和教科室具体负责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检查、评估的管理与协调工作。
——提供专项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资源。投入专项经费,切实加强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基地等设施的建设,保证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动员教师积极投身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为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人力保障。
(五)德育建设工程
1.目标任务
(1)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校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沂蒙精神进校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3)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
(4)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5)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6)构建新时期学生德育教育体系,实现德育教育的“序列化”。
(7)构建德育教育校本课程,实现主题教育的“课程化”。
(8)搭建网络德育平台,促进德育教育“现代化”。
2.工作措施
(1)进一步加强德育班主任队伍建设
——加强充实班主任队伍,建立班主任工作激励机制,加强班主任的考核与评价,提高班主任待遇。
——加强班主任培训与交流,通过举办“成功班主任”论坛,参与值周活动等途径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
——继续推行新老班主任结对子, 形成青年教师结对拜师的班主任培养模式。
——利用德育导师制构建班主任成长平台。
——以班主任德育工作为基础,抓好优秀班集体建设工作,形成各班富有特色的先进班级文化。
——加强对班主任的校本培训。
——加强班主任与家长的交流。
(2)认真开展德育常规工作
——全员育人工程。要把德育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学校主要领导靠上、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大力保证德育工作的资源配置;明确每一位教师的育人岗位和职责,在校内形成关心支持德育工作的强大合力;学校行政、后勤人员要强化管理就是服务、服务也是育人的工作观念,真正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德育实践工程。构建主题教育的课外活动体系。科学规划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礼仪教育、合作教育、法制教育等主题教育,实现内容序列化、形式多样化、组织规范化。要将主题教育的课外活动纳入我校学生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课程管理体系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和重要典礼仪式(如五四青年节、元旦联欢、毕业典礼等)的文化内涵,突出校园文化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要建设好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四大校园文化平台,有效地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具体活动中去;加强对学生社团、学生活动的管理和引导,进一步挖掘校史、校训、校情的教育内涵,引导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不断增强学生“爱国爱校”的情感;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市区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敬老院、烈士陵园等资源,紧密结合各主题教育的要求,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增强学生课外活动的吸引力。建立校内勤工助学基地,校外志愿者活动基地,搭建学生参与和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平台,不断丰富学生寒暑假生活。
——人生指导工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树魂立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加强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自强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开设各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提高学生民族文化素养;加强学生生命教育。要以生命教育为依托,加强青春期教育、珍爱生命教育、法制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加强人生规划教育。借鉴国内外经验,将学习指导、生活指导与职业指导有机结合,使学生尽早具备发展意识和人生选择能力。对部分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更要注意教育转化工作。
——网络德育工程。建设四大网站体系。立足于提高网上德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用好网络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心理辅导网站、家长学校网站、班级网站、教师博客,搭建师生交流、家校交流的新平台,引导学生文明上网、科学用网,指导家长加强家庭上网的监管,使教师、学生、家长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及时反映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双向思想交流,形成网上德育强势。
——德育研究工程。加强德育研究。围绕新时期德育观念更新、德育工作现实问题,根据不同年级的德育任务,成立德育课题研究小组,引导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着力在工作中探索新领域、求得新突破、催生新经验、发展新思想,建设德育校本课程。举办“德育论坛”,每两年举办一届,使之成为有效的德育交流平台、成果展示平台。
——家校合作工程。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要建设好家长学校,成立家委会,制定家庭教育工作指导纲要,主动与家庭紧密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家庭的影响,加大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力度,帮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做人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注重健康人格培养。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为学生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发挥心理疏导的作用。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从本校实际出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创造条件,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师资和教育内容。把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各项教育、班主任工作中。
——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高标准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专业人员。开辟专栏,举行讲座、咨询、辅导,建立心理健康预防机制,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做人、促进心理健康成熟。聘请心理学教师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能力。
(4)构建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模式
——创造自主管理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担任“校长助理”,“班主任助理”等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提高其组织生活、驾驭社会的综合实践能力和道德评判能力。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锻炼自主管理能力。
——制订各项学生分类管理制度,各项奖励和补助制度,鼓励学生多元发展。
——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发挥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根据学生发展兴趣、特点,鼓励、支持学生组织各类社团。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完善学生社团的章程和条例,使学生社团成为发展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强大动力源、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倡导民主、竞争、合作、互助的班风。学校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为学生自主发展和自我教育搭建舞台。
——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各项检查评比活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5)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德育形式多样化。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班级建设、社团活动、军事训练、劳动服务、生活指导、心理辅导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渠道开展德育工作。
——提高德育实效。通过德育组织网络化、内容体系化、工作全员化、制度科学化、管理有序化、效果最优化,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加强德育渗透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搞思想教育。同时,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适当渗透德育内容。
(六)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1.目标任务
(1)建立健全教科研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2)争取多承担国家、省级重点课题和规划课题,组组要有市级重点课题和规划课题,人人有区级、校级课题。
(3)提高教科研成果产出。80%的教师每学年有1-2篇论文发表或获奖。教科研成果显著,切近教学实际,有推广价值。
(4)高效课堂研究出成果,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5)教学质量实现“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
2.主要措施
(1)增强教师教育科研意识
——使全体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师的必备素质,教育教学研究水平是衡量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志,积极自觉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树立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的意识,突出“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思想。通过专家支持和引领,唤醒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研究意识,形成浓郁的教科研氛围。
——探索一条新的教师专业发展道路,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2)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按照省重点中学标准,制定学校教育科研发展规划,加大对科研工作的资金投入,保证充足的科研经费。设立教育科研专项经费,保证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增加图书资料经费的投入,加强教育科研信息文献建设。设立项目配套基金,鼓励广大教师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省级等大型研究课题。把教科研能力列入教师考核内容,对教育教学研究成绩优秀者实行重奖。
——完善科研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改进和完善校本教科研制度,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科研机制。
——建立协同管理的体制。坚持学校领导带头搞科研,做学校科研的领头人。校长是校本科研第一责任人,直接主持实验课题、新课程研讨、校本培训、教学咨询、听课、评课、说课等教研活动。副校长、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等各处室负责人协助与支持校长的科研工作,负责定期检查、总结交流、指导与评价工作。教研组长负责本组教师的教研活动,研究教材,组织说课、基本功大赛、经验交流、教学成果展示等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改信息,开展教学研究与课题实验,负责本学科的学生培训和竞赛活动。备课组长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组织本年级本学科备课、说课、先导课、研究课、公开课和其它观摩活动。
——建立教研网络。融汇校内外教学研究资源,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开放式的学校教研网络,为教师、教研人员获得经常性的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协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组织推广优秀的教科研成果。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保证教科研成果推广,促进教改,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教科研活动
——定期对教师进行教科研知识与能力的培训。邀请专家就课题选择、研究方法、论文撰写等内容进行指导,使教师逐步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要求与能力。学校重点从时间、经费等方面扶持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引导教科研能力欠佳的教师开展学科教学研究。根据学校制定的《校本教研方案》,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开展对教师的校本教研培训。
——建立教研体系。建立以学校研究课题为核心,各处室制定一级子课题,全体教师以课例研究或案例研究的方式形成三级教研体系。形成以学校研究课题、市、省和国家四级课题体系。
——确定学校核心研究课题。学校重点抓好对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影响的龙头课题。教研组根据本学科特点和需要重点解决的教学问题,确立一个重点研究课题。在教师中确立“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的思想,通过努力,实现所有教师都能开展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争取学校不仅拥有市级、省级和国家级获奖课题,并且研究成果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取得优良的社会反响。
——课例研究为校本研究的基本内容。每位教师在每个学年承担一个研究课例,每个课例重点研究一个教学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
——案例开发为校本教研的主要途径。案例开发应侧重于学生的在学习、习惯、行为、态度、心理诸方面的转变与发展的分析归因,以形成既符合教育规律,又具有学校特色的、具有可操作性、创新性教育方法与教学策略。
——鼓励教师发表研究成果。通过学术论文、教育教学反思日记、课题研究报告、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案例分析、教育叙事和教学随笔等形式发表阶段性研究成果;注重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建立“课题实验教研夹”,记录课题实验进展。重视科研成果的总结、推广、普及,鼓励教师把课题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使教科研工作真正成为学校腾飞的强大推进剂。
(4)推进课堂教学变革,打造“导学思练测”课堂教学模式
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以变革课堂教学方式为切入点,确立“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细化“导学思练测”教学环节,在传承的基础上继续创新。
“导学思练测”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科学设置训练题,不搞题海战术,突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由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老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要求教学设计精当。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在能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同时,教学设计要把每一课教学的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相联系并提出实现整体目标的教学策略。
——达到讲课精炼高效。能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落后教学方式,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一般情况下,教师连续讲课把握在5—10分钟,做到精讲、互动、与媒体交流(包括学生看书、练习等)有机穿插进行,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
——体现主体作用发挥。加强学法指导,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从接受性学习转换为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激励、鼓舞和自主中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般情况下,每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应不少于20分钟。
——推进分层教学落实。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加强走班教学研究,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最大化的发展。
——谋求师生关系和谐。师生之间具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课堂里充满欢乐、微笑、轻松、和谐、合作和互动。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学艺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90%以上的学生喜欢学科教师并对这一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追求教学目标达成。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两基”落实,作业与练习当堂完成率100%,正确率90%以上;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成功喜悦的学生达95%以上。
——实现把功夫下在课前,把力量放在课内,把补困加在课后。
(5)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按照层级管理的要求,建立上下协调的教学组织系统。明晰各级组织的职责、权力以及相互关系,构建一个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教学组织系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要针对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各阶段的任务、内容、特点及要求制定相应的责任。强化学校教学行政系统的质量管理责任,加大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力度。备课组、教研组等教学组织负责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做好命题、考试、阅卷、竞赛等工作。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制定一套能反映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常规制度。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积极探讨“减负”的有效途径,把改革教学质量评估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制定教学常规制度的重要依据。
——充分发挥管理人员对教学活动的检查、监督作用,坚持定期检查与不定期、不定范围的随机抽查相结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教学管理部门,并迅速采取对策解决问题,及时改进工作,确保教学质量不受影响。
——以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以不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在制定人事、分配政策上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根据管理和约束内容的不同,重点制定和完善教学相关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奖惩制度、教学评估制度等。
——围绕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用制度规范教学活动。
——建立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鼓励教师在专业领域中不断提高。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和健全教师教学反思制度,鼓励、支持和帮助教师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激励教师通过自觉努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导师制度,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质量保障活动中的示范作用。
——健全学生自主学习体系。培养学生“自能”、“自立”、“自强”、“自为”能力。
(6)健全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评估是促进教学改革的有效动力,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按照课程改革要求,制定适合我校教学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
——制定不同的检查评估标准,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职责要求,进行精细化管理。
——定期按评估方案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并与相关组织和个人利益挂钩,充分发挥检查评估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
——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实行专家评教、教师评教、学生评教制度。
——建立系统化的教育评价方式。实行学生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逐步实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终极评价相结合、横向与纵向评价相结合、多元与单一评价相结合、素质与学业评价结合。注重学生教学初始态与最后结果变化差异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养成,注重课堂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
——强化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成立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小组,聘请学校兼职教研员或督导员,通过各种方式评价课程质量,把评价诊断的结果反馈给各课任教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听课制度。坚持开展行政领导听课评课,积极主动地指导教学、教学科研与教学改革实验。充分发挥教师群体听课评课活动的激励、教学诊断、沟通协调和评估考核的功能。
(七)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特色品牌工程
1.目标任务
(1)实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2)在保证普通中学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探索特长生培养途径,开办小语种教学班,进一步强化体育、艺术教育,形成和谐发展的育人环境。建立全方位育人体系,把授知、育德、审美、健身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生潜能。通过以“六自”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形式,努力打造“礼、智、信、健、特、美”育人方式特色品牌。
2.实施措施
(1)实施“自能”育人工程
——创造自能管理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担任“校长助理”,“班主任助理”等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提高其组织生活、驾驭社会的综合实践能力和道德评判能力。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锻炼自主管理能力。
——制订各项学生自能管理分类制度,鼓励学生多元发展。
——搭建学生自能管理平台,给学生锻炼的时间和空间。
——构建“动感自能高效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实施“六自教育”工程:
A、行为自我约束教育。是指引导学生在行为上逐步达到自我约束的教育。高一新生一入学,就对其进行入学教育,内容为军训、学习《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尤其是对《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汇编》中的“一日常规”、“班级考核细则”、“文明宿舍达标标准”、“文明校园规程”等,由班主任利用每周一的班会组织学生系统学习,使全体学生对学校要求的这些内容由知到行。
B、生活自我管理教育。引导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逐步实现自我管理,科学安排自己的时间,使三年的高中生活充实多彩,富有意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生活自我管理教育”的目的。
C、学习自我激励教育。学生在学习上学会享受成功,才能形成自我激励,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学习自我激励教育”引导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每学期定出阶段目标(如期中、期末目标),设定赶超、竞争对手,进而定出全年和长远奋斗目标。
D、意志自我铸造教育。“意志自我锻造教育”是指引导学生在意志上逐步实现自觉磨练、自我加压的教育。紧紧抓住意志形成的过程,从树信心入手,实施多种教育手段激发学生自我崛起意识。从生活、学习、行为等方面抓起,利用板报、宣传栏、广播、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教育,让学生自律、自励、自强;立志、立德、立人。
E、人格自我完善教育。学校除了利用一切宣传教育阵地外(如升旗仪式、广播站、宣传橱窗、黑板报等),还善于捕捉时机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提高认识,升华思想,锻造人格。一是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学,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主动塑造健康人格特征。三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四是营造“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育人氛围。五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六是课堂教育中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七是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共同关注学生的人格。
F、人生目标自我规划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个人志趣分析、社会需求分析、家庭需求分析,从而让学生进行正确人生定位,把握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进行特色教学改革实验
——小班额素质教育试点班试验。人数每班30人,走班上课,大班教学,课时联排,加大容量,减少课时,学习自主,小班活动,培养特长。
——小语种教学班试验。一种是国际班,加大外语课时,选用外国中学教材教学,以培养出国留学生为主;另一种小语种班,参加小语种高考。
——开办特长班。主要是艺术班、书法班、体育班。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校园环境绿化品位,创造和谐发展的环境氛围。努力提升校园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创设植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力求做到以绿为主,绿中求美,林果并植,点带相连,园中育园,景中植景,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建设具有一定科技水平的教学实验植物园。
——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将校牌、校训、楼栋命名、历史沿革、文化长廊、名人名言与古树名花、林阴步道穿插于碑、亭、廊、雕之中,达到使师生能够在移步换景中感受浓郁的“校园、花园、学园、乐园”的意境。
——落实环境教育教学活动。经常开展各学科环境教育研讨和科研活动,努力将环境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注重在特定的环境教育时间组织师生参与环境教育,充分利用地球日、环境日、科普周等机会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校外环境教育。加强学生环保社团的组织管理,支持学生环保小组的各项活动,奖励师生环保教育课题的研究。
——举办格调高雅、健康活泼的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和体育节活动,展现新时代学生良好精神风貌。
——学生自主举办模拟法庭,自办报纸、电台、广播,深入工厂、农村、市场、饭馆、社区等地方体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情感。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作用,促进学生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