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罗庄区充分发扬“创新、担当、笃实、争先”的新时期罗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部署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纲要(2018—2022年)》,立足打造城郊型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紧扣罗庄特色,成立工作专班,全力打造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明确重点工程、任务,大力推进“十百千万”工程,一个以“城乡共生、共建、共荣”为主旋律的城郊型乡村振兴示范区,正在罗庄大地悄然兴起,形成了“一花开后百花香”的可喜局面,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群众真正享受到了“美丽成果”,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总体情况
《规划》实施以来,罗庄区抓特色、优环境、重创新,全力推动城郊型乡村振兴罗庄实践,打造全市城郊乡村振兴示范区、样板区。
(一)顶层设计,夯实乡村振兴根基。一是明确目标。对标《规划》,立足“城郊”实际,邀请浙江大学对“发展都市型农业”“打造城郊型乡村振兴罗庄样板”进行了具体化、项目化。注重连片打造、融合发展,集中打造“两片四线”(册山美丽乡村示范、黄山乡村振兴示范两个片区,“陷泥河—武河湿地”生态科普线、“大宗山田园综合体”山水休闲线、“乐采册山”精品采摘线、“东蔡村”乡情民俗线等精品线路),重点抓好55项任务,确保方向不偏、焦点不散。二是汇聚资金。统筹整合各级涉农资金2.3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82亿元,重点向“两片四线”倾斜,提高了资金的集聚效应,形成了“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投入格局。三是强力推进。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成立“一线五专班”,做到专线专班专人负责,建立项目化推进、问题联席联办、全生命周期服务、要素跟着项目走、督考合一“五制”管理,有力推进了工作落实。
(二)突出特色,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一是树龙头。依托4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大力扶持花卉苗木、食用菌、芋头、果品等优势产业发展。培育新增市级龙头企业11家,市级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4家。建成长三角农产品供应基地3家,成功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家。培育壮大佳源、金狮、华跃等7家规模以上柳编出口企业,成立合作社12家,实现年产值10亿元、创汇8000余万美元,带动劳动力就业2万余人,每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二是延链条。做强花木产业“研发”“销售”两端,加厚拉长产业链条。投资3亿元,依托武河湿地建成水生植物研究所、种质资源库;与航天研究院合作,19种花卉苗木种子搭载神舟十二号飞船上天、进行航天育苗。建成3个花木种植基地,花木种植面积达2.6万亩。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落户全国首家绿植类抖音电商直播基地,实现了与主流电商平台的全面合作。三是促融合。多点发力丰富农文旅新业态。花木博览城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中国花谷“七个一”(一馆、一园、一基地、一城、一镇、一市场、一学院)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花木产业文旅示范带初具雏形。
(三)优化环境,描绘美丽乡村新底色。一是不断提升“硬环境”。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各类资金5.39亿元,整镇域推进黄山乡村振兴、册山美丽乡村两个示范片区建设,黄山镇东蔡村获评首批省级景区化村庄;高标准打造2个省级美丽乡村,申报、建设34个省、市、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区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25%。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村饮水安全两年攻坚,解决35万群众的饮水问题,率先在全市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投资1.3亿余元,实施“四好农村路”224.781公里,改造危桥6座;新增、提升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14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村3个;完成农村改厕规范升级7205户,清洁取暖7351户。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净美家园迎新春”“秋冬季村庄清洁专项活动”等专项整治活动,累计清理沟渠河湖793公里,农业生产废弃物30665吨;打造“一花一树富美庭院”示范片区1处,创建各级“美在农家”示范户2000户,全区行政村“美在农家”(美丽庭院)示范户实现全覆盖。二是着力提升“软环境”。开展文明实践典型培育。深入推广“文明实践+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精心挖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示范典型40个,区级以上文明村达标率100%。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充分运用“讲、评、帮、乐、庆”五种形式,开展送戏演出、公益培训、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2400余场次。
(四)精准发力,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一是创新党建引领模式。深入实施“区级领导+派出单位+第一书记+强企”帮扶经济薄弱村的“4+1”工作机制。启动农村青年后备人才“链式”培优计划,储备优秀农村青年人才1711名,在换届中择优选拔了50名优秀人才充实到村两委班子,队伍老化、无人可选、活力不足等村级班子建设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党支部领办合作社122家,新培育形成5个特色微产业集群,所有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年新增村集体收入210万元。二是创新乡村治理路径。总结我区农村社会治理典型经验,构建“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智治支撑”的乡村治理新模式,推广“积分制”“红黑榜”,探索村民自治新思路,激发群众参与治理新活力,获评我市唯一一个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创新改革试点。黄山镇东蔡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三是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以幸福小镇为改革试点,探索以文明实践为引领,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融合发力,实现新建社区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相关做法入选省政府主办的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领导重视,完善组织机构。罗庄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实施《规划》,认真谋划,统筹安排,在全市率先启动并完成县区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成立区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和乡村振兴推进办公室,设立5个乡村振兴工作专班、1个综合推进组和6条工作专线,系统谋划打造城郊型乡村振兴的“罗庄样板”。
二是规划引导,明确任务目标。根据省《规划》,立足罗庄实际,制定《罗庄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纲要(2018-2022年)》。邀请浙江大学规划团队在全市率先启动并完成县(区)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打造全区“一体两翼·三环四线”的“1234”乡村振兴总体格局。
一体两翼:突出罗庄区500余平方公里地域“产城村融合”的发展理念,以罗庄城区及工贸发展区共建的“产城一体”为核心,协调东南翼与西翼的“两翼”乡村区块,实现城乡融合、互促共进发展,打造三产融合示范区。三环:“产城融合”新六产示范环线、“蔬果柳艺”慢生活体验环线、“绿韵农耕”农文旅休闲环线;四线:“滨河生态休闲”精品线、“陷泥河花木博览”精品线、“涑河民俗风情”精品线、“瓷都锦绣传奇”精品线。
三是细化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制定出台了《罗庄区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清单》,细化任务清单,明确重点工程、重点任务及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
(二)高效落实,实施五大振兴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
1.强化村级组织建设。推动党建工作与村级发展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抓党建促发展。实施“五治五强”转化提升行动,列入全区“三重”工作,作为“打擂攻坚”每周“比拼”项目;开展区级领导“村村到”走访“回头看”,17名区级领导带队走访37个村,研判整顿成效,协调推动整顿工作;推行专班一体推进、双月考核管理等软弱涣散整顿“十法”,精准施策,聚力攻坚。目前,10个中组部备案软弱涣散村已基本完成整顿任务。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头雁引领”行动。通过考察、考选、选派等方式,新选配支部书记33名、副书记13名,储备后备人才72名,调整不胜任支部书记9名。对符合条件的11名支部书记,全部依法依规选任村主任,实现“一肩挑”;将122名支部书记纳入专业化管理,提高经济待遇、从严日常管理,人均月报酬达到4277元,激发了干事活力;搭建村干部信息云平台,实现1184名在职村干部档案信息网上入库、任职资格网上联审、薪酬发放网上办理、工作实绩网上纪实。2.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区镇村三级成立村集体“三资”清理专班,实施“调查摸底、宣传发动、公开公示、制定标准、民主决策、逐户收缴、纠错建档”七步工作法,累计清理合同1.3万余份,增收1.17亿元。按照一定股比,鼓励农户以自有土地入股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成立合作社36家,实现集体有收益、村民有收入;开展“双强帮带”活动,先后有12个经济强村、7家企业与20个经济薄弱村达成合作意向;3.建立乡村善治工作体系。成立221支党支部领办志愿服务队,对农村“三无”老人、留守老人、困难残疾人等群体,开展“党建引领 孝心速递”活动,已开展活动600余次。开展“五小为民”行动,构建“区委领、部门联、街镇统、村居攻”架构,依托掌上帮扶平台,统筹建库、闭环运行、共建共享,入库项目2665件,办结项目和问题1937件。探索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党建引领+”模式,成立3个片区党委,制定任务清单,实行工作一体化推进,已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园2处。4.严格落实四项制度。(1)严格落实督导考核机制。将乡村振兴纳入全区经济社会综合考核、重点工作专项考核和大督查体系范畴,由区委督委办牵头督导考核,实行从严从重追责问责。(2)严格落实“双调度”“四级汇报”制度。每周调度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每月23日,由区委农办对专班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度汇总通报;每季度末,由街镇向专班、部门向专班、专班向专线、专线向区委区政府汇报任务进展情况。(3)严格落实评议报告制度。每半年组织开展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现场观摩评议汇报,各街镇向区委、区政府书面报告乡村振兴推进情况。(4)严格落实重大问题“三级化解”制度。对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大问题或困难,建立重大问题台帐,实行工作专班、工作专线、农业农村委员会“三级化解”,通过街镇、专班、专线研讨会议等方式,及时研究制定措施,尽快解决问题。
二是发挥资源优势,推进产业振兴
1.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加快推进“三园两体一区”建设,重点发展乐采册山、武河湿地2个田园综合体,做强花卉苗木、优质食用菌、册山草莓、沙沟芋头等优势特色产业,提升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7个、优质农产品基地24个,培育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主体2家、省级休闲农业精品园1家、省级林木种苗龙头企业1家,培育“乐采册山”等品牌3个,制定完成5家产自临沂专卖店推进措施,确定10个单品名单,完成制定推进措施。2.协调推动“三产”融合。扶持花伴农花茶、效峰菌业杏孢菇加工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发展来日可期等农村电商,丰喜园等休闲农业新业态,现代农业和产业融合发展龙头企业达到36家。3.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指导第一、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深化创建成果,拟申报了第三批1个乡村振兴示范街(镇)7个示范村。4.调整优化林业结构。大力推进全区植树造林,实施荒山绿化彩化、生态廊道绿化、水系绿化、农田林网、森林乡镇村居创建五项工程,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造林面积1万亩,新发展特色经济林基地300亩。新建和提升绿色通道长度33.3公里,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化面积1200亩。完成村庄绿化美化70个。5.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151个信息社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确保达到“六有”标准(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和有持续运营能力);发挥好益农信息社作用,提升农民信息获取能力和增收致富能力,初步建立我区优质农产品上线下行的营销体系,成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样板工程。6.继续坚持财政优先保障。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持续增加公共财政“三农”投入,2019年以来,通过统筹整合中央、省、市均衡性转移支付中用于“三农”部分,省级、市级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切块下达部分及区级安排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乡村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专项资金,截至目前,我区涉农资金统筹规模为35054.83万元(其中:上级资金22372.89万元;区级12681.9万元左右),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做好资金保障。
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态振兴
1.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通过打造1-2个可复制推广的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案例和做法,指导其他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黄山镇菊花屯社区、册山街道埝头村2个试点村庄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开展了沂堂镇龙兴社区市级精品工程和付庄街道丁庄社区区级精品工程规划编制工作。2.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区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共涉及公路建设84.526公里,危桥改造8座;其中路网提升改造39.951公里,自然村通达工程4.82公里,路面大中修工程39.755公里。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7000万元,实施路网提升改造25.398公里、自然村通达工程4.82公里、路面大中修工程32.4公里,危桥改造完成5座。打赢农村饮水安全攻坚战,涉及5个街镇133个村居9.28万户自来水入户工程,全部建设完成。3.持续改善生活环境。围绕“三清四整”整治行动,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擂台赛”,“美在农家”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机制,推动生活环境持续改善。推进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完成农村公厕建设、提升改造100座,建立改厕后续管护机制,建成一个区级管护平台、8个镇级管护平台,2个大型改厕后续管护服务站,建立粪液预处理站4个。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因地制宜选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模式,目前,已完成11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4.加快农村学校建设。2019年以来,改善5所农村中小学和13所幼儿园基本办学条件,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做到了应入尽入。5.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通过全面实施以“做特做优产业、做大做亮乡村、做美做精村庄”为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截至目前,罗庄区已打造了6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册山街道黑虎墩村等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正在建设中。
四是坚持文明为根,提升乡村文化
1.加大基层文化设施提升。罗庄区被列为省级试点县区,目前,已建成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处,街镇实践所8处,文明实践站110个。健全完善文明实践组织架构体系。制定印发了《关于深化拓展省级试点推进“文明实践提升年”行动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细分目标任务,逐级压实文明实践所、实践站工作责任,构建了“四点、三线、两中心、一平台”的“4321”文明实践体系。创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特色品牌。搭建罗庄“好人帮”志愿服务平台,围绕中心大局,立足街镇实际,聚焦群众需求,整合部门职能,链接社会组织,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做实事、重实效、见实功;目前,已经举办街镇、部门发布专场活动10余场,有62个志愿服务组织认领了43个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爱心助农、爱心助残、助力脱贫攻坚等线上线下志愿服务活动120余场次。加快“两个中心”融合发展。坚持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充分发挥融媒体中心、文明实践中心“两中心”宣传、服务两大功能,构建“政务+服务”模式,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通过新华社云直播、罗庄发布微信号、罗庄融媒APP客户端、今日头条直播展示各类文明实践服务、便民服务活动120余场次,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采用稿件100余篇,罗庄发布微信号、罗庄融媒APP客户端推送稿件200余篇件,融媒体中心各平台终端的阅读量、播出量分别增长了20%和40%,稿件数量增长35%,优稿率提升52%,用户关注度提升63%,充分发挥了传播思想、培根铸魂、倡树文明、服务群众的平台作用。2.加大文明达标村创建。把文明村镇建设和文明实践站建设统筹安排部署,努力推进文明达标村全覆盖。目前,12个未达标村中已创建完成4个,8个文明村正在创建中,完善提升村居28个。3.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扎实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印发《移风易俗宣传月活动方案》,确定开展移风易俗、政策宣传、志愿服务、简约婚礼、节俭办丧、城乡比孝、专项整治等7项重点工作,在罗庄融媒APP开设“我对亲人寄哀思”、“祭英烈”板块,号召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开展网上祭奠英烈、先人,网上献花、寄语留言,表达对英烈、先人的追思。开展“戏曲进乡村”行政村(农村社区)活动。已组织线上培训4期,线下培训8期,开展“夏韵雅集”、“星星孩子的微心愿”活动,承接了全市非遗日活动。
五是实施人才战略,推动人才振兴
全面落实《罗庄区大力实施“四雁”工程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意见》,通过举办特色种植、素质提升、创业培训、双创培训等形式,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和农村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资经营户等为主要培训对象,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组织开展田间课堂网络直播培训20余次,邀请专家在册上街道开展土壤改良实用技术培训班及业务培训两次,共计65人;遴选优秀学员2名参加市局线上训练营。通过开通罗庄区职业培训网络平台,开展免费线上职业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已经注册7923人,已通过考试合格2284人,其中包含1362人农村转移劳动者。以培训促进就业、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开展了三期“创业专题培训会”参加人员近260人次。开展母亲素质提升工程,组织开展家政、厨艺等培训8场,培训300余人次;邀请罗庄公安分局和罗庄区法院专业人员讲解普法课堂4期。加大青年人才培育力度,目前,已纳入管理农村青年党员36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3名;向团市委推荐市级好青年10名、省级乡村好青年2名,向团省委推报向上向善防疫好青年3名。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和“新青年建功乡村振兴”工程,选树主席、轮值主席、常务理事,理清好青年联盟的成员架构,打造罗庄区是乡村好青年联盟之家,规划乡村好青年联盟活动计划,助力联盟常态化运转。深入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团区委利用团省委青鸟计划平台进行就业岗位推荐,录入企业30家,录入岗位650个,助力人才振兴。
三、《规划》指标及评估内容完成情况
(一)以产业兴旺为目标,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一是农业产业项目化运作,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以项目促发展,加快推进“三园两体”建设,规划建设30家农业精品园、示范园,争取、谋划、储备农业建设项目10个;21个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4个农技推广项目通过省市验收。实施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制定全区玉米、水稻等配方4个;开展水肥一体化项目推进,完成新增面积3425亩;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万亩,创建市级农业“新六产”示范乡镇1个、示范主体2家,现代农业和产业融合发展龙头企业达到36家,现代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二是农业产品品牌化打造,全力推进品牌农业发展。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也很难保证有好效益。实施“产自临沂”品牌提升工程,扶持花伴农花茶、效峰菌业杏孢菇加工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发展来日可期等农村电商,丰喜园等休闲农业新业态,完成6家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场检查工作,10家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材料上报工作,制定完成5家产自临沂专卖店推进措施,确定10个单品名单,在“学习强国”平台开展“罗庄区品牌农业”专题宣传。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加快创建食品安全市及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充分发挥151个益农信息社作用,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初步建立起优质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体系,以乐采册山区域品牌为代表的近百家各式采摘园实现抱团发展,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是农业技术集成化推广,全力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实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及安全利用,采取集成化技术手段,对安全利用评价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叶面飞防喷施,顺利通过省专家对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验收。强化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赔付受灾小麦面积1.3万亩,兑付保险金额175万元。坚持财政优先保障,持续增加公共财政“三农”投入,2019年以来整合涉农资金3.5亿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乡村组织和文化建设等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积极争创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11家农机合作社成立农机联合社,创建农机化示范作业基地2处,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技术培训模式,实施一二三产业联动,探索产业技术组装集成,进行现场教学,组织农技、农机、畜牧等专业培训10余次,培训各类农业人才近千人。
(二)以生态宜居为目标,不断优化提升农村环境。
一是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短板。加快农村幼儿园建设,规划建设的农村幼儿园5所,3所主体工程已完工;投资1992.09万元,实施4大电力工程项目,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目前均正常推进;全面完成3200户农村地区清洁供暖工程,完成3万余户改厕动态监管,100座公厕建设任务主体已完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两年攻坚行动,133个村居25.65万人,实现自来水入户。投资2.9亿元,完成农村路网改造提升60余公里,村内道路硬化268万平方米。农村水、路、电等硬件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三清四整”为抓手,重点清理“五堆六乱”,用好城乡环卫一体化和文明城市创建力量,发挥好社会治理平台作用。截至目前共发现问题77831个,总体整改率达到95%。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通过市政纳管处理、村级生态处理、村级污水处理站处理、分散处理就地利用等四种模式治理农村27个,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三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美在农家”提档升级。近年来,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罗庄区按照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投资近亿元,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区2片。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罗庄区“好人帮”项目平台、区直单位党员双报到志愿服务等载体,全面铺开“美在农家”“美在我家”活动。指导全区范围内所有社区、村,按照示范户、达标户和薄弱户三类创建标准,进行分类创建,全面实施。村美、院美、家美的新农村格局基本形成。
(三)以乡风文明为目标,努力提升文化惠民水平。
一是健全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架构体系,创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特色品牌。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灵魂,罗庄区以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为契机,建成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处,街镇实践所8处,文明实践站110个,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拓展省级试点推进“文明实践提升年”行动的实施方案》,构建起“四点、三线、两中心、一平台”的“4321”文明实践体系。发挥“罗庄好人”的榜样示范力量,搭建罗庄“好人帮”志愿服务平台,围绕中心大局,聚焦群众需求,整合部门职能,链接社会组织,发布专场活动10余场,开展爱心助农、爱心助残、助力脱贫攻坚等线上线下志愿服务活动120余场次。加快“融媒体中心、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坚持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充分发挥宣传、服务两大功能,构建“政务+服务”模式,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二是扎实开展移风易俗,推动文明达标村全覆盖。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月活动,倡导简约婚礼、节俭办丧,深化殡葬改革,对全区84个村居的红白理事会人员进行培训,在罗庄融媒APP开设“我对亲人寄哀思”、“祭英烈”板块,号召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开展网上祭奠英烈、先人,网上献花、寄语留言,表达对英烈、先人的追思。制定《文明村镇创建全覆盖实施方案》,围绕文明村镇组织领导、创建活动、人居环境、文化生活、乡风民风、群众评价等创建标准,通过落实文明创建、文明实践、牵手共建、人居环境整治、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等措施,对12个标准村进行重点打造,对68个区级以上文明村进行进一步巩固提升。
三是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投入126万元,完成区图书馆、20个省定贫困村、8个街镇文化中心图书等设备设施提升更新,疫情期间,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发挥文艺骑兵作用,用诗歌、散文、曲艺、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创作推出沂蒙精神文艺作品230余篇,开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举行全区“中国梦·新时代·话小康”百姓宣讲比赛,强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非遗剪纸、面塑等传统文化展示,筹备“一村一年一场戏”和“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等文化惠民演出工作,开展线上线下惠民活动24期,承接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现场会,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以治理有效为目标,努力打牢基层组织基础。
一是配齐配强基层班子,夯实基层组织根基。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保障,罗庄区探索实施“五治五强”转化提升行动,通过区级领导带队走访研判,专班一体化推进、双月考核管理等软弱涣散整顿“十法”,精准施策,聚力攻坚,全面完成10个中组部备案的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工作。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头雁引领”行动,通过考察、考选、选派等方式,选配支部(副)书记46名,调整不胜任支部书记9名,11名符合条件的支部书记,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
二是加强信息化管理,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加强干部管理,搭建村干部信息云平台,实现1184名在职村干部档案信息网上入库、任职资格网上联审、薪酬发放网上办理、工作实绩网上纪实;将122名支部书记纳入专业化管理,提高经济待遇、从严日常管理,人均月报酬达到4277元,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三是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区镇村三级成立村集体“三资”清理专班,实施“调查摸底、宣传发动、公开公示、制定标准、民主决策、逐户收缴、纠错建档”七步工作法,累计清理合同1.3万余份,增收1.17亿元。指导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36家,鼓励农户以自有土地入股,实现集体有收益、村民有收入。开展“双强帮带”活动,先后有12个经济强村、7家企业与20个经济薄弱村达成合作意向。
四是党建引领,建立乡村善治工作体系。开展“党建引领 孝心速递”活动,221支党支部领办志愿服务队,对农村“三无”老人、留守老人、困难残疾人等群体,开展活动600余次。开展“五小为民”行动,构建“区委领、部门联、街镇统、村居攻”架构,依托掌上帮扶平台,统筹建库、闭环运行、共建共享,入库项目2665件,办结项目和问题1937件。探索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党建引领+”模式,成立3个片区党委,制定任务清单,实行工作一体化推进,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园2处。
(五)以人才培育为目标,全面提升农村服务水平。
一是适应新形势,职业培训线上办。多渠道加大乡村人才振兴政策宣传力度,提升公众知晓度,帮助企业、培训机构和劳动者熟悉了解、用足用好上级政策,开通罗庄区职业培训网络平台,为全区劳动者开展免费线上职业技能培训。
二是全面落实,办好线下人才培育。贯彻落实《罗庄区大力实施“四雁”工程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意见》,开展乡村好青年创新创业创优工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近百名,举办“创业专题培训会”,围绕“创业意识、创业方法、抖音、快手、创业政策”等核心内容,培训贫困群众260余人次,农村各类后备人才库入库人员已达500余人;开展沂蒙乡村善治工程,发挥党员和能人的引领作用,弘扬民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开展沂蒙母亲素质提升工程,邀请罗庄公安分局和罗庄区法院专业人员讲解普法课堂4期,组织母亲素质提升工程暨蒲公英家庭教育培训5场,培训252人次。
三是上下结合,以培训促创业就业。罗庄区手工业产品特色鲜明,区人社局积极探索,将传统电商与直播电商相融合,依据当地产业结构,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把培训班设在社区村居,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想学的电商知识技能,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资金信贷、物流快寄一条龙服务,打造电商销售链条,真正实现了“培训一个就业一个,致富一家带动一片”效果,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为产业振兴提供了保障。
四、面临的突出困难及问题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大部分企业存在产品加工粗放、加工转化增值水平不高、产品品牌效应不强等问题;农业产业大项目、好项目少,目前已经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休闲农业项目,但都还处在起步阶段,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二是农村城镇化程度不高。街镇、村居的环境不美,河沟、汪塘整治不彻底,村庄房屋建筑样式杂乱,群众生活习惯、生活污水乱排、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三是农业农村专业化人才匮乏。新型农民培训针对性不够强,科技支撑不到位,缺乏自主品牌研发、产业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个性化、集约化农业发展的路子缺乏有益探索。
五、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及建议
下一步,罗庄区将继续贯彻落实好《规划》,坚持“1234”工作思路,围绕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郊型乡村振兴罗庄样板”,聚焦示范片区建设,做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 、项目招引“三篇文章”,健全资金保障、土地利用、人才培育、乡村治理“四项机制”,全方位全领域推进乡村振兴。
“1”即“一个目标”,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郊型乡村振兴罗庄样板”。
“2”即“两区同建”,集中资源要素全域推进册山、黄山两个示范片区建设。对剩余25个村分类实施改造提升,加快推进佳源柳编文化馆、欧创水生态研究中心、“乐采册山”电商运营平台等6个项目建设,力争打造成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示范片区。
“3”即做好“三篇文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做好乡村建设文章。打造130公里“四好农村路”,抓好1.2万户农村清洁取暖改造,创建2000个“美在农家”示范户,争创10个省市级美丽乡村,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形成美丽乡村新格局。开展乡村治理行动,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三级阵地建设,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统筹推进乡村“四治”,打造乡村治理“罗庄样板”。做好产业发展文章。壮大稻米、草莓、食用菌、花卉苗木、柳编等特色产业,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上中下游相互承接的产业集群。做强“塘崖贡米”“沙沟芋头”等地理标志品牌,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8个,创建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3家以上长三角农产品供应基地。支持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鼓励研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0%以上。实施主体培育工程,培育一批示范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等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做好项目招引文章。积极举办展览会、推介会、招商会,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用好产业链招、以企招商、亲情招等方式,吸引更多“农”字头项目落户,增添新动力、激发新动能,进一步加大长三角区域项目引进力度。
“4”即健全“四项机制”,保障乡村振兴顺利推进。健全资金保障机制。用好“鲁担惠农贷”“兴农贷”等普惠金融产品,采取贴息、奖补、担保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5亿元以上;运用金融市场等市场化工具,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保险保障试点工作。健全土地利用机制。充分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用,三年内腾退建设用地3000亩。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开展农村青年后备人才“链式”培优行动,抓好“沂蒙优才”引进工作,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人左右,引进高层次人才10人以上,储备后备人才800人左右。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施“罗庄善治”工程,健全村级小微权力清单等制度,强力推进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试验区创建工作,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