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罗庄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坚持“正气充盈、担当作为”工作总基调,聚焦城市管理洁净、有序、宜居、美丽“四大目标”,打造素质过硬队伍,不断提高精细化、法治化、信息化水平,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在城市管理月考核五区中连续前三名,两次第2名;一季度违法建设管控工作全市第5;成功组织举办全市建筑垃圾治理试点现场会,并作典型发言;大型户外广告集中整治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圆满完成全省新旧动能转换观摩会环境打造工作,受到领导认可肯定。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聚焦“蓝天白云”,打赢大气扬尘治理攻坚战
1、“全时运转”开展“洗城”工作。自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开展以来,按照市区要求,全局所有机械设备全时运转,以“歇人不歇车”的决心,对重点道路实行24小时轮番洒水,进行“深层次”冲洗,其他主次干道洒水频次保持在每天10次左右,采用人工冲洗对人行道板和路沿石脚进行联合作业。日均洒水400余车次,保洁道路4300余公里,冲刷人行道、路沿石30余公里。
2、“宣传引导”整治餐饮油烟。印发《致广大餐饮经营户的一封信》7000余份,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与街镇、供电部门联合执法,对未按期整改完成、拒不整改、整改不到位的烧烤餐饮门店,依法采取断电、关停等措施,验收达标后方可营业。依托“雪亮工程”对宏福酒业站点周边137家餐饮烧烤门店安装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油烟排放。
3、“罚教结合”严格管控工地。开展“城管进工地”活动,对中心城区41家在建工地进行重点管控,管控责任具体到中队,对达不到标准要求、不规范施工作业的工地,实行严格管理、顶格处罚,累计巡查工地2200余次,整改问题400余处,先后立案40起、罚款192万元,促进了在建(拆迁)工地标准化、规范化运作。
4、“立体执法”严查渣土车辆。联合交警、城管、交通、环保等部门,在南外环等进出中心城区的重要路段设置执法点,利用执法记录仪、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对渣土车、水泥搅拌车实行24小时动态巡查管控,共检查车辆4300余台、劝返处罚487台。
5、“专班巡查”信息化全区域监控。成立夜间执勤专班队伍,由2名科级干部对全区在建工地进行巡查,对重要道路渣土运输车辆进行不定时抽查,累计检查车辆1200余辆,处罚35起,罚款17万元。依托智慧城管平台与交警、住建等部门共享信息,实现对中心城区所有在建工地实时监控。与海格纳、旭兴科技对接,利用无人机对中心城区建筑工地进行无缝隙巡查,全面提升治理工作效率。
(二)聚焦“担当作为”,争做急难险重任务领头雁
1、全力做好全省新旧动能转换观摩会保障工作。将全省新旧动能转换观摩会保障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局班子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利用春节前后时间,全力推进工作开展,累计沿线更换240L垃圾桶300个,对沿线户外广告全面排查摸底,排查违规道路指示牌59处,违规高炮式广告13处,破损广告牌约1200平方米,安排专业人员逐一进行清理。
2、严格落实全区大型户外广告整治工作。实行领导班子包街镇制度,全面下沉开展整治工作。区财政设立每个街镇10万元的奖补资金,按期完成拆除任务的,可以全额领取,否则将部分扣罚,全面调动街镇的工作积极性。累计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清理各类野广告6000余处,拆除各类违规大型广告1009余处(大型楼顶广告913余处、立柱管塔广告90余处、跨路龙门架广告6处),面积约4.62万平方米,制止各类违规促销行为300余起。
3、强力开展违法建设管控工作。积极推进“控新生、减存量、攻难点”,发挥了拆违控违主力军作用,确保违法建设管理力度不减、效果不降。累计组织9辆宣传车,深入全区街镇、村居集中开展违建管控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材料30000余份,悬挂宣传条幅2000余幅;拆除存量违法建(构)筑物1392起,面积113万平方米(建成区内733起,违法建设面积59万平方米;建成区外659起,面积54万平方米);摸排2018年4月份以来的新增违法建设111处、面积97402平方米,目前已全部拆除完毕;开展“无违建小区”创建活动,对创建的38个小区进行初步摸排分类,目前已完成1个无违建小区创建。
(三)聚焦“绣花功夫”,打造和谐宜居城市样板区
1、“人机联动”提高环卫保洁水平。加大城区环卫设施配备,投入598余万元,新购置环卫作业洒水车6辆、洗扫车3辆、人行道冲洗车2辆、简易冲洗车5辆、雾炮车1辆,新建取水点3处。对中心城区61条道路948.1万平方米区域实施综合整治,成立专职人工冲洗队伍,对便道绿化带接口、护栏根、路沿石脚等机械化设备冲洗不到的部位进行人工冲洗,确保不留死角。
2、“疏堵结合”规范市容环境秩序。一方面在护台巷设置便民疏导点一处,解决群众购物不方便问题;另一方面加大巡查力度,清理流动摊贩、店外经营、占道经营、乱堆乱放等25000余起,制止噪声扰民行为1000余起。
3、“见缝插绿”提升城区绿化水平。利用春天绿化植物生长的有利时机,对乔灌木进行了艺术造型修剪,完成春季园林补植大乔木(银杏、雪松等)600余棵、小灌木(樱花、海棠、紫荆花等)3000余棵、补植冬青、红叶石楠、小龙柏8000余m²。对7万余m²裸露土地进行整改,更换补植鸢尾、扶芳藤,草坪3.7万余m²,东湖广场撒花种子3000余m²;处理交通肇事毁坏苗木案6起,擅自砍伐案1起,办结行政审批局推送临时占用案4起,巡查督导全区区域内绿化及绿化提升案件10余起。
4、“全面检修”维护市政设施运行。自5月份职能划转以来,累计道路破损现场勘验5处,修补完成109平方米;中心城区道路基础设施路名牌160处;完成积水点现场勘验3处,改造完成江泉高架出口西侧积水点1处;更换各类雨水井篦子18块;维修湖东路、文化路等路灯28盏;对全区80多处变电箱和1处变电室进行过户。
5、“全域覆盖”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完成全区地理信息普查工作,投资20万元安装专业设备,以数字化平台为基础,将建筑工地视频、消纳场监控视频、环卫车辆GPS监控全部纳入平台,全时间、无缝隙监控。
(四)聚焦“铁军打造”,树立综合执法队伍新形象
1、“专班培训”提升执法能力。邀请专家举办两期综合执法培训班,通过讲解理论问题、分析实际案例,有效提高了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理论水平和办案能力。
2、“强化监督”严格执法程序。严格执法办案,认真履行告知、调查取证等程序。严格落实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案件审批制度、重大执法决定审核制度等,确保执法权力在制度框架内规范运行。
3、“红色教育”坚守执法初心。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载体,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到延安开展红色之旅,提高执法人员党性意识,切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严谨、富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执法队伍。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1、“专业化”提升队伍素质。结合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将市政、园林、环卫纳入一体化管理,积极充实人员力量,加强业务能力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2、“精细化”创新城市治理。一是尽快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二是会同有关部门,抓好对城市部件、基础设施的前置规划,深入开展店外经营、占道经营、户外广告、交通秩序、乱搭乱建“五项整治”活动,打造城市管理样板路,设置一部分规范有序的便民摊点区,解决城市管理领域的突出问题。三是充分利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将餐饮油烟在线监控纳入数字平台管理,实时监控餐饮油烟排放情况。
3、“台账化”推进无违创建。将“无违建小区”创建分解到街镇分管领导和局科级以上干部,具体到人,一处一档,建立台账、销号管理,确保在本年度考核中完成“无违建小区”创建任务。
4、“精品化”提升园林绿化水平。对现有绿化设施进行维护、整形管理,适时打造城市街头绿地、小品节点,增加城市绿量和活力。做好抗旱排涝后期工作,旱时灌水、涝时排水,及时进行秋季补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