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庄区“百千工程”涑河片区:富民产业引擎驱动,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编辑:罗庄区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2025-03-18    点击:[]

罗庄区“百千工程”涑河片区共覆盖朱张桥西北、朱张桥西南、焦沂庄等7个村,人口1.5万。片区地理位置优越,南外环路横穿东西,南涑河纵贯南北,片区内产业园区集聚,工业带动优势明显。罗庄区充分利用片区优势资源,落实市委“用工业思维抓乡村振兴”的要求,趟出了一条富民兴村的新路子。

一是组建联合党委布新篇。为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在工作机制上,成立了乡村振兴片区联合党委,整合了百千工程、乡村振兴和市区第一书记等优势资源,实体化运作、片区化推进。在工作布局上,立足增加就业岗位和村集体收入,充分发挥园区带动优势,谋划了“一带一路、三区共振”的总体规划。一带,即南涑河生态宜居示范带,今年依托老涑河故道生态整治,争取上级资金3200万;一路,即南外环路,今年投资过亿元的18个项目,有10个落在南外环沿线,包括市级的镇域经济和半导体产业园;三区,即南部以工促农建设区,北部宜居宜业建设区,东部和美乡村建设区。

二是紧盯“头雁工程”破难题。市委深刻指出,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征程中,“头雁”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选好、抓好“头雁”是破题关键。罗庄区敏锐捕捉这一要点,创新用人思路,大力重用懂经营、会管理的“企支书”,全力配齐配强村支部书记队伍,打造乡村振兴的核心引领力量。目前片区7个村有“企支书”5名,全街道31个村居“企支书”占比超过80%,形成了强有力的带头矩阵。片区中心村朱张桥西北村,曾六年换了六个村书记,“企支书”张利华上任后,带领班子团结干事,并抓住“百千”工程难得的机遇,用实干赢得了党员群众的信任,在此过程中,他还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成功培养4名年轻后备干部,回引16名在外人才归乡,为村庄长远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三是践行“党群同心”看变化。人居环境整治是群众最可视有感的一项工作。罗庄区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党群同心共建的突破口,坚持久久为功,年年都有新变化,片区内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实施了道路硬化、弱电下地、美化绿化、美在农家等十大民生实事,又利用街角闲置空地新建20处口袋公园,片区还建设民俗文化馆1处,同步推进移风易俗,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其中朱张桥西北村累计硬化道路1.7万平米,铺设沥青3.5万平米,美化墙体5万平米,栽植绿化苗木10万余棵,提升改造排水沟90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实现整村弱电下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庄的变化让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朱张桥西北村群众主动参与建设,全面清理道路两侧菜地,配合清理树木6000余棵,2024年实现了零信访、零舆情和零12345。

四是运用“工业思维”兴产业。环境变好了,更重要的任务是考虑怎么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让村集体的钱袋子富起来。按照市委“用工业思维抓乡村振兴”的要求,片区实施了三项“共富”举措。一是成立共富公司共富公司由片区村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同收益,主要是为周边园区提供劳务服务、承接小型工程,截至目前,已为村集体创收50多万元,解决200余人村民就业,探索出一条集体与村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二是兴办“共富工坊”引导企业把童装、家纺等部分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村,建成“共富工坊”10个,为260多名家庭妇女就近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打通了联农带农的致富路。三是建设共富产业园。累计盘活片区内村集体废旧厂房等闲置土地140余亩,建成村级共富产业园4处,吸引近20家企业入驻,建成后可增加就业岗位1000余个。朱张桥西北村还盘活了原村办企业老玛钢厂闲置土地40亩,建设了5万平米的共富产业园,吸引6家企业签约入驻,增加村集体年收入100多万元,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突破200万元,解决就业超1000人次。

下一步,罗庄区将继续按照市委的工作部署要求,持续发力,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工农文旅深度融合,为富民强村提供罗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