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稻田蛙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
编辑:罗庄区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2025-03-05    点击:[]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乡村要发展,产业兴旺是基石;农民要富裕,产业兴旺是源泉。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壮阔背景下,产业兴旺是浓墨重彩的关键一笔。罗庄区册山街道精准锚定乡村产业发展方向,借力本地特色产业优势,敏锐捕捉市场机遇,于2024年规划2280亩土地,大力发展稻蛙养殖产业。短短一年间,种养面积从不足300亩如雨后春笋般增长至800亩,亩均利润稳定在1.8万元左右,初步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稻蛙绿色立体循环养殖示范基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如今,集农业产业、科普研学、旅游休闲多功能于一身的稻蛙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正酣,静待8月观光休闲客流高峰,10月中旬将迎来集中收获季。

稻蛙共育,开产业发展新局

一是政策东风助力产业萌芽。黑斑蛙肉质细嫩鲜美,脂肪含量低,糖分含量少,蛋白质含量高,兼具滋补元气、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疗脾虚等多重功效,深受消费者青睐。2022年,国家放开人工养蛙政策,罗庄区敏锐捕捉这一机遇,零星稻蛙养殖产业开始在辖区萌芽。凭借周期短、见效快、可复制、易推广、便储藏、销路广、回报高等优势,吸引众多农户加入。2023年种养面积迅速攀升至近300亩,成蛙未上市便被预订一空。2024年,在区农业农村局支持下,册山街道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打造水产品牌、促进产业兴旺为思路,规划2280亩土地,采用“行业协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发展稻蛙共生养殖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市农业农村局多次给予专业指导,从养殖技术规范到循环经济发展,都提供了宝贵建议,助力产业走上健康发展快车道。

二是创新模式打造绿色生态。2024年底,在区农业农村局支持下帮扶成立的罗庄区稻蛙养殖协会成功注册“蛙小匠”品牌,在活体加工基础上,开发出青蛙辣酱、卤蛙肉等特色食品,极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今年谋划建设办公楼、加工车间、冷藏间、青蛙学校、稻田迷宫、钓蛙乐园等项目,初步构建起“育苗-种养-服务-收获-加工-研学-休闲”一体化的完整稻蛙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是立体种养打造循环经济。稻蛙共生,这一绿色立体循环种养模式,堪称“稳粮、增效、绿色、生态”诸多功能的集大成者。以黑斑蛙与优质稻米为主角,通过“田中种稻、稻下养蛙”的巧妙布局,实现青蛙与水稻的套种套养。青蛙在稻田间穿梭捕食害虫,稻田则为青蛙提供食物来源、遮阴避暑、栖息活动场所,青蛙粪便化作水稻的天然有机肥,悄然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构建起良性生态循环体系;冬日闲田也不闲置,摇身一变种植荠菜,实现“一田多用、四季收益”的高效利用。该产业多次承接省三农政策研究室、省市农科院、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和单位领导调研指导,均给予一致肯定。

蛙跃稻香,显经济效益真章

一是农民增收生活改善。结合往年经验,养殖基地建设过程中,预计每亩地投入成本2万元,年产黑斑蛙不低于2000斤,稻米近500斤。活体成蛙市场价每斤13元至18元,白条蛙在32元至38元,稻米售价达15元。以销售活体蛙和稻米为例,亩均利润不低于1.8万元。养殖场地使用期3至5年,除第一年有场地建设投入外,后期不再产生该费用,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集体经济增长壮大。稻蛙养殖产业已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罗庄区册山街道南头村通过发展稻蛙养殖产业,当年增加村集体收入65万元。后期2280亩用地全部开发后,可增加集体收入296.4万元,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提供有力资金支持,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三是产品价值持续提升。今年稻蛙产业将通过品牌化和深加工,大幅提升稻蛙产品附加值。种植的大米无公害,价格可卖至15元/斤,极大增强了罗庄区“册山大米”的市场竞争力。“蛙小匠”品牌的注册,将催生出青蛙辣酱、卤青蛙等特色产品,青蛙学校、钓蛙乐园、稻田迷宫等项目的建成,将为罗庄区的“城市近郊游”引来新流量,不仅发展了农业产业,还带动了乡村旅游,持续擦亮罗庄区“乐彩册山”区域品牌。

绿意盎然,谱生态效益新篇

稻蛙共生种养模式,全程不使用农药、化肥和激素,从源头上降低了食材和土地污染风险,显著提升了稻米品质与价格,全方位保护了生态环境,完美契合现代农业循环发展的要求,是当前中央和省市区农业系统积极推广的一种新型综合绿色种养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生物病虫防治和有机肥料的双循环,成功达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树立了典范,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推广价值。(罗庄区农业农村局 史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