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庄区农业开展土地托管业务尝试情况汇报
受农民老龄化和生产规模化的影响,农业面临提升精细管理水平和租金增长的压力,规模经营难以持续扩大,农业生产环节服务需求上升,已成为农业提质增效的“硬约束”。罗庄区农业局积极探索一定范围内的农户“零投入”土地托管模式,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把分散的土地通过规模化服务联结,寻求农业种植业瓶颈的突破。
因近年来,不少农户担心土地流转容易出问题,存在“地要是收不回来,能找谁去啊?”的顾虑。而土地托管在不改变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把一家一户的耕地集中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让农业生产降低成本和增加收益。
今年52岁的孙恩学,罗庄区沂堂镇南沂堂村人,做过30多年的大蒜蒜薹冷藏生意,后又经营一家农资连锁超市,有一定的农业经营经验。热爱种植事业的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乡邻,于2017年成立罗庄区沂堂镇农发种植专业合作社,尝试土地托管种植农作物。孙恩学与托管农户达成协议,国家每年小麦直补的资金依然归农户,并且参考其他散户种植农作物的净亩产值,支付托管农户粮食或者相应的现金,其它投入及风险均由合作社承担。
由于第一年开展此项工作,托管土地80余亩进行试验性作业,在合作社精心管理下,农作物的长势很好。合作社有技术、有机器、有管理人员,由于一直做农资生意,在种植方面比普通农户有经验,成本也低。他算了一笔账,原来散户每亩小麦、玉米、大豆每茬成本大概780元,规模化后农机、农资、用工都能够省出15%~20%,再加上规模化种植土地整理增加的面积,一亩地托管后在产量相同情况下一茬农作物能多收入300多元。同时他在地边种植了油菜花,又增加了部分收入,今后还要尝试田间地头种植花椒等经济作物。而其方面比如,由于可以使用大机械作业,增加了700多元小麦大豆秸秆、青储玉米秸秆的收入。合作社统一开展耕地、播种、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收获等作业,降低成本。土地托管让农户实现了“离乡不离田、不种有收益”,通过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也为合作社开辟了新的增收途径。农户不用操心,不仅省钱省力省心,还实现了增产增收,每年都有利润赚,比自己种划算。
通过规模化的土地托管,在不改变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收益权和国家惠农政策享有权的前提下,实现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能够更好的服务农民实现双赢的合作方式,土地托管业务的尝试,探索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困扰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可以寻找一条以服务规模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路,有效解决了耕地闲置、经营粗放等问题,同时还打破地块和家庭的界限,用服务规模化实现了农业生产“统”的突破。对农民来说,不用承担流转合同的不规范和期限长等问题可能带来的意外风险。凭借开展土地托管业务,组建服务三农的综合平台,开展测土配方和智能配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烘干贮藏或冷藏加工、田间课堂等服务。
罗庄区农业局狄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