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期盼和建议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而且更需要大量的人力、人才、资本、信息数据支撑。如何做好在服务群众、建设美丽乡村、构建和谐社会工作,更好地调动社会各个群体对投身农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农业产业稳定、干劲十足是当前亟需思考的问题。
一、稳定壮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解决农村人才匮乏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需要受过专门教育和职业培训,掌握农业行业的某一专业知识和技能,专门从事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服务等专业性工作的人员。当前急需一批动植物疫病防控、高效栽培养殖集成、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和农业资源开发保护骨干人才。目前农村对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为农村经济和农业技术提供服务,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都普遍缺乏,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关注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优化人才环境,健全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改善人才工作生活条件,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并发挥作用的良好社会环境。发挥人才作用,增强人才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作用,发挥农技推广人员在转化适用技术、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方面的作用。发挥农技推广人员在农业生产服务、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能源环保等领域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扶持农业创新创业青年,解决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
目前农村普遍存在农业“兼职化”、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等问题,鼓励青年在农村开展自主创业创新,这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形势下解决农村产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将为农业农村长远发展注入新动能。
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农业科技人员等下乡创业创新,呈现出人数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宽、起点越来越高,这些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催生了农村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促进了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为农村吸引更多的资源要素和人气,给农民提供更宽的就业增收渠道,有利于带动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拓展创业创新领域、培育创业创新主体、搭建创业创新平台、放宽市场准入、加强人员培训、强化信息技术支撑、改善金融服务、加大财税政策支持、落实用地用电保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要有具体措施。鼓励技术人才组建创业团队,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组建现代企业、企业集团或产业联盟,共同开辟创业空间。在合作形式上,探索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培育一批产权清晰、利益共享、机制灵活的创业创新共同体。在发展方向上,建议返乡下乡人员探寻发展网上创业,鼓励、支持、引领他们参与“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放宽市场准入,制定更加优惠的地方性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地区宽带基础设施优化升级,鼓励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提供商面向返乡下乡人员开发信息应用软件,提供生产和信息技术培训、农资配送、农机作业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指导开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观光农业等网上营销,开展农民用网推广活动,利用创业创新大赛、创客论坛等多种形式,培育一批农村电商“新农人”。将创业创新项目纳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范围,符合财政补贴政策的,按规定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在农村兴建休闲、观光的现代农业园或家庭农场,鼓励组建团队、产业联盟和各种形式的联合、合作,支持开展网上创业,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三、引导工商资本正确投资农业产业,解决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亏损较多问题。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在目前来看是可行的,农业方面缺乏资金,而部分工商企业的富余资金却又急于寻找投资渠道。农业投资项目盈利潜力很大,多数初级农产品也不赚钱,但是经过加工的农产品却有很大的盈利潜力,例如以生物工程为代表的高科技农业、花卉及草业、奶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利润率都有较大空间,近几年来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趋势已经初见端倪。但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不仅存在不少困难,而且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农村的交通、通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硬环境”比城市差;农村的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受教育等“软环境”也与城市不衔接,等等。
第一,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的竞争力。重点采用“公司+农户”或者“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鼓励种粮、养猪、种菜、贩运等专业大户,通过“反租倒包”等方式建立家庭农场、家庭农庄,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第二,制定产业政策,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是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而且农产品加工业也是工业与农业的交汇点,也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一个“捷径”。工商企业在这方面具有优势,工商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把工商企业的优势与农业的优势结合起来,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达到对内拉动农业发展、对外促进出口的“双赢”效果。
第三,鼓励部分乡镇企业转产农业,吸引社会各方面投资到小城镇办农业。要利用乡镇企业熟悉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优势,鼓励它们从经营工商业转向经营农业;支持乡镇企业通过搬迁逐步向小城镇集中,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各方面到小城镇投资办农产品加工、贮运、销售企业。
第四,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配套措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如针对农业的特殊性和一般商业性保险公司不愿意为农业提供保险的情况,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公司,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多种保险;通过金融改革和创新,解决城乡中小企业贷款、贷款担保问题;探索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贴息、创业资本等方式,为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更加有利和宽松的环境。同时,要采取措施,防止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发挥农业大数据作用,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农产品种植盲目性问题。
通过建立农业大数据,做好农产品成本调查,按单亩核算成本就有:种子、肥料、农药、耙田、育秧、插秧、人工打药、人工施肥、收割、烘干等,总体成本核算后的具体数据。农产品卖难问题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根据农业大数据,就能提前作出预判,并及时组织力量收购、调度、销售,以减少农民的损失。把农业大数据和市场端的各种数据结合,还能判断市场的供需情况,减少盲目跟风种植。但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数据的上报汇总更加及时、分析更加科学精准。农产品成本调查应该顺应信息化趋势,更多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技术装备,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调查全流程的信息化。
通过农业大数据进行精准生产,预测市场需求,采集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的各项指数数据,提高对作物种植面积、生产进度、农产品产量、天气情况,气温条件,灾害强度,土壤湿度的关联监测能力,从源头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大数据”有助于开展农产品监测预警,通过深入挖掘并有效整合散落在全国各农业产区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数据,进行专业分析解读,为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流通效率,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推进农业大数据技术在种植、畜牧和渔业等关联产业生产中的应用,拉动农业产业整体内需,从农业生产,到农业市场、农产品管理,农业大数据将会大幅提高农业整条产业链的效率。通过农业大数据的利用,实行产销一体化,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的流动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以期获得农产品价值增值。打造农业产业链条,不但有利于增强农业企业的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和产业结构调整,而且有助于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实行。
罗庄区农业局狄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