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是农业中的智慧经济,或智慧经济形态在农业中的具体表现。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实现后发优势、经济发展后来居上、实现赶超战略的主要途径。
智慧农业就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除了精准感知、控制与决策管理外,从广泛意义上讲,智慧农业还包括农业电子商务、食品溯源防伪、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下面就智慧农业中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罗庄区的发展应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
一、什么是水肥一体化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指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水肥一体化是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管道系统供水供肥,均匀准确地输送至作物根部区域。
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后,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滴灌、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生长区域,使主要根系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适宜的含水量,同时根据不同的作物的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作物不同生长期需水,需肥规律情况进行不同生育期的需求设计,把水分、养分定时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
二、罗庄区耕地现状
罗庄区以平原、丘陵两种类型为主,地势西高东低,主要有潮土、褐土、水稻土和砂姜黑土4大类型土壤,根据罗庄区国土局二调数据,全区耕地面积31.7万亩。常年种植的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大蒜等,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7万亩,玉米种植面积14万亩,水稻种植面积3.5万亩,大蒜种植面积2.5万亩,蔬菜(不含大蒜)种植面积1.3万亩。
三、任务目标及建设情况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的意见》(办字〔2017〕29号),“十三五”期间,罗庄区“十三五”期间水肥一体化技术新增面积2.5万亩,即到2020年每年新增面积6250亩。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实施,罗庄区2017年新增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6565亩,完成任务量的105%;2018年新增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7382亩,完成任务量的118%。
四、工作措施
(一)组织摸底调查。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区农业农村局对全区8个街镇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采用填写调查表、电话调查、实地查看等方式,进行深入调查,摸清了全区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情况。
(二)发布实施方案。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的意见》的通知(办字〔2017〕29号)要求,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罗庄区实际,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区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的实施方案》(罗办字〔2017〕45号),方案对全区“十三五”期间水肥一体化工作做了总体要求,指出了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分解了任务目标,制定了保障措施。
(三)建立通报制度。对街镇水肥一体化推进情况进行“每月一调度、每季一分析、半年一通报”,即在每月22日前,将各街镇的工作进展进行调度,上报罗庄区水肥一体化工作进展月报表,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15日前上报罗庄区水肥一体化季度新增面积统计表,每半年进行一次通报。
(四)建立示范园区。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的意见》的要求,在临沂市宇霖果蔬有限公司创建一处水肥一体化示范园区。园区内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约300亩,采用旋喷和滴灌两种节水方式,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下一步将对示范区进行升级改造,力争打造出一个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效益明显、可复制推广的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示范区。
五、存在问题
(一)资金投入相对较大,农民缺乏积极性。一套简易水肥一体化设备每亩投入约1500元,因受投入资金限制,水肥一体化技术多用于利润稍大的设施农业,而大田作物利润微薄,农民在大田作物中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动力不足。
(二)节水工程体系不健全。农田水利工程虽然较多,但没有形成完整的节水灌溉工程体系,没有水源到田间的管道水管网,与微灌、喷灌等高效节水不配套,严重制约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推广。
(三)技术要求高,培训服务不到位。水肥一体化对农民来说是一项新技术,涉及到田间工程设计,设备选择、购买、安装、使用、维护及肥料选择等一系列问题,缺乏系统的培训和田间配套工程设施,农户担心无法掌握和正常使用,影响了农民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积极性。
(四)缺乏专项资金支撑。罗庄区为无项目县,无资金支撑。水肥一体化工作辐射面广,工作量大,任务艰巨,涉及多个部门、专业,加上农民积极性不高,推广难度非常大。水肥一体化推广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如制定农业节水和水肥一体化发展规划、节水工程体系建设、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现场观摩、宣传培训、服务指导等,都需专项资金支持,农民的积极性也需要激励措施调动。
六、建议
(一)整合相关项目。整合相关涉农涉水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加大对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的投入力度,发改部门的千亿斤粮食提升项目,财政部门的农业开发项目,水利部门农田水利项目县建设等项目,农开办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部门的高产创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以及示范园区建设等项目,国土部门的土地治理和耕地保护项目等,都要向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适度倾斜。农机部门要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设备,农机购置补贴要向水肥一体化设备倾斜。
(二)强化规划引导。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水土资源条件、农业生产布局等情况,编制《全区水肥一体化发展规划》,分区域、分产业、分门类搞好农业节水,采取适宜的节水措施,建立农业节水体系。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农田灌溉节水节肥技术示范,实施低压管道灌溉、喷灌、滴灌等田间微型节水节肥工程建设模式,利用现有水利设施,建设适宜的节水节肥工程模式,实现输水、施肥高效化。
(三)加快节水工程体系建设。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全区、具有区域特色的节水灌溉工程体系,实现从水源、输水、配水、灌水全过程的高效节水,为农作物精准化灌溉创造条件。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搞好雨洪资源利用,加快中小河道治理,推进多水源联合调配灌溉工程建设,增加水环境容量。完善水网工程体系,加大小塘坝、小水池、小水窖、小泵站、小水渠“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在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区,建设完善水源到田间的低压管道运输水管网及测水设施配置,实现输水高效化。
(四)加快水肥一体化工程建设。在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大田作物种植区,推广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积极开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根据水源条件、种植作物、控制面积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和设施设备类型,实现田间用水用肥高效化。
(五)加大财政投入。水肥一体化工作无项目支撑,建议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制定农业节水和水肥一体化发展规划、节水工程体系建设、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现场观摩、宣传培训、服务指导等,营造技术推广氛围,通过示范区辐射带动,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科技素质,使技术推广由被动推广向主动引进转变。
(六)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对于成规模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政府可以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对于已经建成的水肥一体化设备,经政府组织专家验收合格后,由政府出专项资金进行补贴,补贴可采用全额补贴或部分补贴方式进行。(赵敬美)
罗庄区农业农村局
2019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