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周年,回望全区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理念落地、深入人心,农业丰产、农民增收,“三农”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局好、起步稳、人心齐。
粮食产能持续稳定,乡村振兴的基础得以夯实。一是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扎实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小麦参保面积14万亩,参保率达到82.5%。二是强化技术指导,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看苗情,及时下发技术指导、病虫情报、墒情信息等文件,小麦单产保持持续稳定,有效保障了粮食供给;三是启动了17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制定出台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实施意见,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技术支撑单位,目前正在进行底图制定,近期将开展外业工作。
品牌创建有了新突破,产业兴旺挖掘出新动能。一是加快建设沂河绿色农业长廊和优质农产品产业带,新建优质农产品产业园2处,提升优质农产品基地4万余亩。二是加大品牌培育力度,重点培育册山帝得农牧产业园“青荇”、“佳人佳藕”等2个优质农产品品牌,“沙沟芋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以东都商城为依托的“产自临沂”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有保障。山东华盛江泉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获批山东省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抽检力度,今年以来蔬菜抽检合格率达到97%。
绿色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生态美丽更宜居。一是开展农药化肥减量控害行动。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重点区域、重点作物集中连片推广新型农药,采用新型现代植保装备,全区飞防面积达到5万亩。二是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100%,水肥一体化技术深入推广,去年以来完成13064亩,达到了节水节肥提效的目的。三是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畜禽养殖规模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到96.55%;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78.50%。四是全力抓好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坚持昼夜不间断巡察,实现全域禁烧,拓宽秸秆利用路子,秸秆综合利用率到达92%以上。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新活力,乡村治理更有效。一是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清产核资工作方案》等指导性文件,为清产核资和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提供保障。二是加强培训宣传。召开座谈培训会议2次,大型培训会议1次,对全区所有村居支部书记、村会计,各街镇农经站全体人员,分管负责人参加培训。目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进展顺利,截至10月19日,清产核资工作已经有266个村完成,成员身份确认工作已有172个村完成已完成,正在开展股份量化工作。计划农村清产核资工作计划于10月底前基本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工作2018年年底前完成改革任务的村不低于80%。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托清了各村集体家底,赋予了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健全了集体资产运营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机制,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激活了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
产业扶贫再上新台阶,为乡村振兴助力加油。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工作,目前全区共培植17处特色种植项目扶贫示范点,其中罗庄街道、盛庄街道各一处,傅庄街道、册山街道各2处,高都街道3处,黄山镇、沂堂镇4处,带动300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二是开展富民科教讲堂活动。为沂堂、黄山镇20个省定贫困村分别建立富民科教讲堂1个,对贫困户进行科技知识培训、农村政策宣传等,为全区脱贫攻坚奠定基础。
农民培训再发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新培育齐鲁乡村之星1名,沂蒙乡村之星2名,选拔评选了罗庄首届乡村之星10名,认定新型职业农民53名,评选了罗庄区十佳新兴职业农民。加快培育职业农民,充分发挥各类培训阵地和产业基地的作用,就地培养更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造就一批、职业农民、技术农民,开展了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活动,累计培训400余人次,带领全区三家实训基地到兰陵参加省里组织的关于成立乡村振兴示范站及个人成果展,提高了基地水平。
罗庄区农业局 武伟凤